亚里士多德留下一部哲学著作,大概也是唯一一部哲学著作,这就是《形而上学》。我问过许多人,他们也是这样看的。所以谈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,谈论他对哲学的贡献,一定要谈论他的《形而上学》。《形而上学》一书我不知读过多少遍,最初却是读不懂的。我读不懂其中所说的那个being,它和我以前所学的哲学,什么唯物唯心、主观客观、辩证法形而上学,都不相同。请教一些老先生,他们说这个being是“存在”。“存在”的意思当然好懂,但是再去读,依然不懂:“存在”的意思很明确,怎么亚里士多德却说being有多种含义呢?特别是,他的逻辑中没有“存在”一词,其中所说的being也不是“存在”,与“存在”没有什么关系啊?所以,最初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有认识,但是读不懂他的形而上学,对形而上学的学科分类认识得并不是特别清楚。 亚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学》中说过一句非常出名的话:“有一门科学,它研究是本身”(being qua being)。单看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,什么叫“是本身”?中文的通常翻译是“作为存在的存在”,或者“存在之为存在”。虽然也很难理解,但是联系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存在,思维与存在,认识是存在的反映等等,似乎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它似乎指向最根本的东西。这样来看似乎就可以理解,哲学要研究最根本的东西,因此包括像第一原因、第一原理这样的东西。此外,我们中国人谈论“有”(“无”),“有”和“存在”字面上有相同含义,因此似乎可以认为,西方哲学所谈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,和我们中国人谈的东西差不多,所以也有人用“有”翻译being,并认为being也有这个意思。以上认识纠结我很多年,也让我困惑很多年。直到有一天,我发现亚里士多德说的being不是“存在”,而是“是”,我才读懂了他的形而上学。随着这一认识的进步,我还发现,亚里士多德与“是”相关的论述也与学科分类相关,由此我认识到,亚里士多德关于“是”的认识和论述不仅是对学科分类做出的贡献,而且也是对哲学做出的贡献。我非常高兴,我觉得,读懂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,我的哲学研究才真正地登堂入室。 莎士比亚著作中的哈姆雷特说:To be,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question(来源:prepscholar.com) 亚里士多德说,一门科学研究“是”的一部分,比如数学研究什么是偶数,什么是奇数,医学研究什么是健康,什么是疗效,而形而上学研究“是本身”。又比如,人们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说“是”,可以在“是什么”的意义上,也可以在质、量、关系等等的意义上。他明确地说,我们只有认识一事物是什么,才能真正把握一事物。我终于发现,亚里士多德的说明是清楚的啊:比如数学不研究“是本身”,但是它关于什么是偶数的研究中暗含着关于“是”的认识啊!其他学科也是同样。哲学研究“是本身”,就是研究所有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东西,这不是具体的认识,而是认识的方式。人的认识是通过语言表达的,“是什么”是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,既是提问的方式,也是回答的方式。亚里士多德强调“说‘是’”,凸显了语言表达和借助语言来表达认识,也体现了他对语言表达认识的方式的认识。明白了他的意思,表达也就容易了。所以我说,一门科学是关于一类事物的认识,而哲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。这个表达和说明是我的,意思却是亚里士多德的,或从他那里来的。我认为,亚里士多德的说明是有益的,我借助他的方式把他的思想阐述得更加清楚,也是有益的。最近我看到有学者在研究亚里士多德时说,“要从‘通常’对世界的理解走向理解这个理解本身”,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。 以上认识是有益的,它可以使哲学与科学明确地区别开来,也可以将哲学与加字哲学区别开来。中国哲学显然是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东西相关的,比如与天人合一、内圣外王相关,因而不会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,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东西,比如与改变世界相关,因而也不会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。今天谈起这些似乎轻车熟路,获得这样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它涉及对逻辑的学习和把握,对哲学的学习和把握,对逻辑与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,与学习亚里士多德密不可分。 亚里士多德和四种逻辑(来源:iep.utm.edu)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的创始人。他的逻辑思想是这样形成的。一个句子的基本句式是“S是P”,S是主词,表示要说明的东西,P是谓词,表示对主词所表达东西的说明,“是”将二者联系起来,形成句子,表达认识。这既是我们的认识,也是我们表达认识的方式。亚里士多德发现希腊文的表达是不清楚的,因为其中表示联系的being一词有多种表达方式: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,可以在句中,比如“S是P”,可以在句首,比如“是SP”,也可以省略,比如“SP”,因此为了达到确定性,首先就要明确谓词的表达。此外,“S是P”加上否定词“不”,就会形成真假的区别,若是再加上量词“所有”和“有的”,表达方式和意思还会更复杂一些。亚里士多德基于“必然地得出”的观念,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研究,先是建立起四谓词理论,说明“S是P”中的“P”可以表示定义、固有属性、属和偶性,然后确立了“所有S是P”和“所有S不是P”等四种命题,建立起对当方阵,再以这些命题为基础,最终建立起著名的三段论理论,从而创建了逻辑这门科学。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是清晰的,明确的。最初读亚里士多德,虽然不懂他的形而上学,逻辑总还是读懂了的。人们说,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逻辑分析。也许正因为读懂了逻辑,我越发不明白,形而上学中所说的being为什么会是“存在”,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为什么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就体现不出来呢?直到我明白了being不是“存在”,而是“是”以后,我才终于明白,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清楚啊!being一词是在多种意义上说出的:它可以表达“是什么”(“是人”),也可以表达质(“是白的”),量(“是三肘长”)等等。有了这些认识,我也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,“是”既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核心概念,也是他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,因而他的逻辑和形而上学字面上就是相通的。 站在学科分类的高度,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是一个学科,形而上学是一个学科,它们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。但是,逻辑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哲学研究之中,这样,这两个学科密切联系在一起,而且它们相互联系,与其他学科并不联系,即使联系,也不是那样密切。我终于明白,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把认识区分为理论的、实践的和生产的,为什么他称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,为什么他会说伦理学附属于政治学。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整个西方哲学联系起来,我越来越领会到,为什么人们说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逻辑分析,为什么分析哲学家说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,为什么罗素说逻辑是哲学的本质,为什么人们称分析哲学是当代形而上学。以前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,可以说是一通百通。